中国科商网

从细节着手,提供全流程呵护

发布日期: 2024-06-11 12:05 来源: 人民网 阅读量:9108   

河北省人民医院神经外一科主任钱涛在病房看望并鼓励患者。

河北省人民医院神经外一科石海亮大夫利用幻灯片为患者及家属做术前谈话。

不久前,河北省人民医院神经外一科举办了一场以“医患共携手笑对人生路”为主题的病友联谊会。参加活动的20多名病友都是在至少10年前,在该院接受过面肌痉挛和三叉神经痛微创手术的。多年后,他们从各地赶来再聚首,一起感受别样的温暖。

鲜花、掌声、握手、拥抱,病友们毫不掩饰地向神经外一科钱涛主任团队表达着敬重和思念。他们绝大多数通过当年的手术已经痊愈,但也有极个别人,尽管当时手术失败了,却并未埋怨或变得消沉,反倒展现出积极状态。他们无一例外地向医院表达了同一种情感:感恩自他们入院以来医院给予的多样化、持续性亲切关怀。

“我们把患者看做‘老师’,当做朋友,不断改进救治过程中的关怀性措施,从细节着手,在术前、术中、术后全流程为患者提供呵护。我们相信,除了医治疾病之外,只有让患者从身体和精神上都感受到被关爱,他们的痊愈才是更充分、更全面的,才能真正绽放笑脸。”钱涛说。

让患者明白、踏实

尽管已经被三叉神经痛折磨得“不想活了”,但当来到医院,听说要做开颅手术时,来自河北张家口市沽源县的贾奶奶还是感到心里害怕、发怵。

神经外一科主要收治患有面肌痉挛和三叉神经痛等疾病的患者。面肌痉挛是面部肌肉反复不自主抽动的疾病,发作时“嘴歪眼斜”;三叉神经痛则被称作“天下第一痛”,发作时面部、颈部等部位出现闪电样、刀割样剧烈疼痛。目前,二者主要采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

贾奶奶70多岁了,身子骨原本挺硬朗,还能下地种土豆。患病后,起初她还以为自己是因为老伴去世后,心情不好上火导致疼痛。哪知道,后来疼得越来越厉害,连吃饭、洗脸、刷牙都成了问题,更别说干农活了。四处求医后来到了钱涛这里。

与贾奶奶一样,不少患者认为开颅手术与其他手术“很不一样”:由于手术部位是人体最核心的头和大脑,患者尤其担心风险,更加焦虑和恐惧。

在医院,贾奶奶没有被立即安排手术,而是被引导至神经外科的示教室内,与其他几名患者及其家属一起,经历一场特别的“科普”。

“这个术前谈话过程并非简单几句话说个大概,而是常常花费几十分钟或是一个小时的时间,是有点费周折,但我们认为是值得的。”钱涛说,“我们希望让患者明明白白、踏踏实实的,这是对患者最大的尊重。把问题分析透了,愿意高度配合治疗的患者,也是医生最好的助手。”

在1996年,钱涛主任团队在河北省内率先开展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以及三叉神经痛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近几年,他们又将术前评估工作在该领域内向前推动了一步。

早些年,科室的术前评估,主要是基于患者头部的核磁影像。这是一种二维的、黑白的影像,非专业人士看起来会很抽象。尽管有医生讲解,但患者仍会感到“云里雾里”,似懂非懂。如今,钱涛主任团队采用术前多模态可视化评估,将传统核磁影像转换为三维的、彩色的影像,血管、神经、病灶位置一目了然,普通人也可轻松看明白。

“这样做一方面是方便术者,实现精准评估,减少手术探查时间;另一方面,更想让患者减少对未知的疑虑,帮助他们充分建立信心,从容应对手术。”钱涛说。

住院后,医生对贾奶奶进行了详细问询和检查,为她安排了术前谈话,告知了手术方案,并在入院第三天安排了手术。手术完,贾奶奶的疼痛就消失了。不久后,邻居发现,土豆地里又出现了贾奶奶劳作的身影。

在乎患者最在意的

一转眼,就到了31岁的宋女士手术的日子。宋女士是个二孩母亲,爱美的她受到面肌痉挛的困扰,曾经一度焦虑到失眠,最终下定决心接受手术治疗。

根据计划,早上7点半,她将被送进手术室。此前,经医生耐心沟通,宋女士住院期间心情已逐渐平复。然而,当手术真的来临时,她又不免紧张起来。

这天早上7点,她的主治医生、河北省人民医院神经外一科副主任医师石海亮提早到了病房。体会到宋女士的紧绷感,石大夫和患者及家属轻松地聊起天:昨晚睡得咋样?家属都有哪些?怎么来的医院?气氛一下松弛了。“放心吧,我们一定会尽全力,预祝我们手术成功。”石大夫温暖的微笑,瞬间让宋女士感到很大安慰。

然而,像许多患者一样,进入手术室后,宋女士再次焦虑起来。此时,石大夫又一次出现了:“不用紧张,这个手术很快就好了。和你一块的那几个病友,都治疗完出院了。你也没问题的!”

宋女士说:“当陌生环境中突然出现了一个熟人,你就会很安心。我瞬间肩膀就不紧了。”很快,宋女士接受了麻醉,平静地睡着了。

石海亮是一位80后,与钱涛主任搭档合作已有15年。“这些年来,我们做到了‘两个坚持’:一是,在每位患者进手术室前坚持提前去病房给予鼓励;二是在麻醉前坚持在手术间安抚患者,让他们感受到被关照、被呵护。”他说。

住院期间,有一件事让宋女士感到尤其贴心,就是医生们对她头发的特别照顾。

据钱涛介绍,目前,患面肌痉挛和三叉神经痛的患者,以女性居多。而女性是一个爱美群体。印象中,开颅手术会剃光头,这是宋女士心里过不去的一道坎,也是她此前迟迟不愿做手术的一个原因。

正是考虑到患者的这种需求,钱涛主任团队近年来在不断追求微创手术的同时,也尝试推出“人文剃头”。

“面肌痉挛这个手术,需要在患者耳后位置的皮肤上开一个约5厘米的口子,然后在头骨上打开一个大约1元钱硬币大小的开口,将精密仪器伸入颅内手术。在术前剃头时,我们尝试尽量保留头发,只剃掉耳后几厘米宽的一个长条形区域即可。”钱涛说。

病房里,宋女士收到了石大夫送来的“女性术前发型设计参考图”。上面清晰地展示了手术需要剃头的大概面积,以及其余头发的编发方式,让宋女士很受感动。“这个编发卡真是张贴心卡、暖心卡。”宋女士说,手术后,她将编起的头发放了下来,完全挡住了伤口,“竟然没一个人看出来”。

“从医生角度上讲,剃光头对手术而言,会更方便、更洁净。但是我们希望同时考虑到患者的心理需求,给他们更多人文关怀。我们希望患者术后不仅可以很健康,还可以很自信地走出医院的大门。”石大夫说。

关怀不分上下班时间

把患者送出院,意味着院内治疗的结束,但在钱涛主任团队看来,这是一个新的开始。给予患者长期的出院后回访,是他们实施人文关怀的重要方式。

钱涛主任团队不仅注重医患交流,还试图在患者间创造一种亲密联系。2018年,河北省人民医院神经外一科“笑脸俱乐部”成立,所有经历过治疗的患者加入了一个新的大家庭。

文章开头提到的病友联谊会,就是这个大家庭多次聚会中的一次。60多岁的病友老霍尽管人在外地,但通过视频方式问候了所有“亲友”,并赋诗一首:一刀治愈卅年疾,恢复如初五年余,面对亲朋多快意,都说手术很神奇。

在石海亮看来,很多曾经的病友如今变得洒脱、自信,他们在“持续发光”,而这样的光亮可以照亮更多的人。“我们应该努力让这样的光被更多人看见、感受到。”他说。

参加这次联谊会的,还有60多岁的底女士。她在2015年接受了面肌痉挛手术,但未获成功。在此后的9年中,医院不断给予她关心和鼓励,底女士感受到特别的温暖。联谊会这天,底女士由女儿陪同赶来现场,与大家聚会交流。

“医学是一门存在太多不确定性的科学,成功不一定意味着每一个患者都被治愈。无论病情怎样发展,都应该让患者切身感觉到关怀。我们作为医者,真诚地关注他们,并倾尽我们所能。”石海亮说。

几年来,真诚关怀所建立的亲密关系令人动容。石海亮要是偶尔错过了某条信息,就会有病友着急地问,“石大夫,您是不是把我忘了呀?”石大夫偶尔晒出一张和住院患者的合影,就会有之前的病友羡慕地说:“这么温馨的合影,我们咋没有呀!”

“医学服务就是这样,患者越是信任你,你的服务越是不分上下班时间。”石海亮说,投入是巨大的,收获也是丰厚的,俱乐部里那一张张笑脸,就是最好的见证。

声明: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