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商网

西安市中心医院人文故事:康复医学科护患间的“甜蜜”信任

发布日期: 2025-08-23 11:49 来源: 华商网 阅读量:12423   

在我护士服口袋里,总藏着些“秘密”。它们不是体温计,也不是记录本,而是巡完一圈病房后,常常变得鼓鼓囊囊、带着各种形状的“心意”——一包独立包装的小饼干、几颗裹着糖霜的花生米,甚至是一小罐玻璃瓶装的自制辣椒酱……这些都是我的患者们,趁我不注意时,“偷袭”塞进来的。

外人看来,这不过是些不起眼的小零嘴儿,值不了几个钱。在我眼里,这哪里是简单的“投喂”?分明是沉甸甸的信任,是熬过病痛后最朴素、也最滚烫的情感回馈。

康复医学科和别的病房不太一样。这里少有急诊分秒必争的紧张,多的是日复一日的陪伴、鼓劲和并肩“爬坡”。我们的病人,可能是脑出血后遗症后半边身子动不了的刘叔叔,是髋关节置换术后咬着牙一步步挪动的张姐,或是中风后努力学习说话的王哥……他们的康复路,是用周、月甚至年来丈量的漫长征程,布满汗水和看不见尽头的沮丧。

在这里,我的角色,远不止打针发药。更多时候,我们是他们这段艰难旅途中的“同行者”和“见证人”:我见过刘叔叔在康复师的指令下,为了能自己抬高一厘米的腿,憋得满脸通红;见过言语障碍的叔叔在康复师面前,憋足了劲,只为清晰地发出一个“好”字,急得额头青筋都冒出来了;当刘叔叔因为扶着护栏站立又一次失败,懊恼地捶打自己不听使唤的腿时,一句“叔叔,你都可以站起了!真好!”可能是他当天唯一愿意再试一次的动力。当王哥说出“你好吗”,整个治疗室爆发出的欢呼,我们笑得比谁都大声、都真心。在这里,康复不仅是让胳膊腿儿动起来,更是帮他们把被疾病打碎的生活信心和尊严,一块块重新拼凑起来。

正是在这种经年累月、浸透着烟火气的陪伴里,一种近乎家人般的牵绊,自然而然地生长出来。病人和家属们感受得到我们的真诚。于是,就有了那些悄悄塞进口袋里的“好吃的”——这是他们最直接、最笨拙也最动人的表达:

“姑娘,垫垫!” 18床刘叔叔的老伴,看我刚忙完硬塞给我切得整整齐齐的西瓜,冰凉清甜。

“给,今天呀多亏你。”33床的闫大叔,用他那仍不太灵便的左手,费劲地从床头柜里摸出几包豆干,塞进我口袋。前一天他肩膀疼得厉害,我帮他仔细贴了膏药,调整了睡姿。

“拿着!刚买的,甜!” 29床的岳叔叔,从食堂回来,在护士站二话不说,硬是把手里的水蜜桃塞给我,不容拒绝。

这些小小的“投喂”,分量轻飘飘,情意却重千钧。它们承载着沉甸甸的信任,是我和我的病人们之间,无声却最温暖的盟约,是任何物质奖励都无法比拟的被需要感、被认可的踏实感。

在康复医学科,我目睹着生命如何在废墟上重建。看着他们从最初的绝望深渊,一点点攀爬,在反复跌倒中重新站起,用惊人的毅力去夺回被疾病掠走的点滴能力。我们陪他们流汗,也为他们每一个微小的“里程碑”——能自己翻身了、能说清楚一句话了、能扶着走几步了——而由衷雀跃。而他们的“投喂”,何尝不是一种反向的“加油”?是他们用自己尚能的方式,笨拙而真诚地,为我们这些同行者鼓劲。这种互动,早已超越了冰冷的“服务与被服务”,更像是在一条崎岖山路上,互相搀扶、彼此温暖的家人与伙伴。

关于康复医学科,我想说:这里绝不是生命的终点站,而是按下生活“重启键”的加油站。我们拥有一支目标一致的“特种部队”——医生精准评估制定方案;护士是全程陪伴的“守护者”和执行者;物理治疗师负责重铸筋骨力量;作业治疗师(OT)教会他们穿衣、吃饭、回归生活;言语治疗师(ST)打通沟通的桥梁;心理治疗师拂去心灵的尘埃;康复工程师量身打造“外骨骼”(辅具)……大家拧成一股绳,运用运动疗法、作业训练、言语吞咽刺激、理疗、针灸、辅具适配、心理疏导等各种“武器”,只为一个核心目标:竭尽所能,帮他们找回丢失的功能,减轻残疾的烙印,提升生活的质量,让他们带着尊严和能力,重新拥抱家门外的世界。

这是一个交织着希望微光与汗水荆棘的地方。它需要技术,更需要如山似海的耐心,和一颗能感知疼痛、也懂得为微小进步而欢呼的心。

声明: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